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3336.“以扫蔑视长子的名分”表示在此期间,生活的良善根本不重视优先权。这从“蔑视”和“长子的名分”的含义,以及“以扫”的代表清楚可知:“蔑视”是指根本不重视;“以扫”是指生活的良善(3300, 3322节);“长子的名分”是指优先权(3325节)。这是暂时的,或短时间内的(参看3324, 3325, 3330节)。由此明显可知,“以扫蔑视长子的名分”表示在此期间,生活的良善根本不重视优先权。要理解本章关于以扫和雅各所讲的这些事在内义上表示什么,思维必须从历史事件,因而从以扫和雅各这些人物那里完全移除,反而必须专注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,也就是说,专注于属世层的良善和真理;或也可说,专注于正通过真理和良善重生的属灵人。因为就圣言的内义而言,名字只表示真实事物。当所思想的是属世层的良善和真理,而不是以扫和雅各时,那么一个人通过真理和良善重生是怎么回事就显而易见了,即:一开始,与他同在的真理看似占据优先和更高位置;而事实上,良善本身才是优先和更高的。
为进一步阐明这种优先权和更高位置,我还需要补充几句。不难看出,没有什么东西能进入人的记忆并留在那里,除非有某种情感或爱吸引它。没有情感,或也可说,没有爱,就没有任何洞察。进入的事物或信息与这情感或爱联结,并且一旦与它联结,就保留下来。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:当一种相似的情感或爱返回时,事物本身或信息也会重现,并与以前凭一种相似情感或爱进入的其它事物或信息一起呈现;这种情况会反复发生。这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和从这思维而来的言语的源头。同样,当事物本身或信息返回时,无论这种返回是通过感官对象,还是通过思维对象,抑或通过别人的话语实现的,将该事物或信息引入他记忆的情感也会再现或返回。这是经验的教导,只要停下来反思一下,谁都能确认这一点。
真理的教义以同样的方式进入记忆,最初把它们引入记忆的事物就是各种爱所产生的情感,如前所述(3330节)。那时,属于仁之良善的真正情感是无法察觉的,但它仍存在。在它能存在的程度内,主把它附着于真理的教义,它也保持附着。因此,当一个人能重生的时刻到来时,主就激发对良善的情感,并通过这情感唤起已经被祂与该情感联合的事物或信息。在圣言中,这些事物被称为“余剩”。那时,主利用这种情感,也就是对良善的情感,逐渐移除其它爱的情感,从而也移除与它们联结的事物或信息。对良善的情感,或也可说,生活的良善以这种方式开始掌权。事实上,在此之前它也掌权,只是无法被这个人看见,因为人越爱自己、爱世界,属于真爱的良善就越不可见。这表明关于以扫和雅各所讲的这些历史细节在内义上表示什么。
对应和代表(续)
8645.“听见神为摩西和神的百姓以色列所行的一切事”表对为属于主的属灵国度之人所行那些事的觉知。这从“听见”和“神所行的一切事”的含义,以及“以色列”的代表清楚可知:“听见”,即听见神所行的一切事,是指觉知(参看5017, 8361节);“神所行的一切事”是指神性所做的事;“以色列”,即此处做这些事所为的摩西和百姓,是指那些属于主的属灵国度之人(6426, 6637, 6862, 6868, 7035, 7062, 7198, 7201, 7215, 7223节)。因为摩西与百姓一起代表该国度,“摩西”是头,“百姓”是从属于头的事物。因此,“摩西”还代表神性真理方面的主,因为属灵国度由该真理产生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